进入10月,河南省桐柏县安棚镇李湾村的李立书开始变得忙碌起来。
王宽店村部
2022年,58岁的李立书放弃在外地打工,选择在由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及多家期货公司援建的香菇大棚里租种3万袋菌棒,现在正是出菇的时候。70公里外的毛寨村村民以种植花生为主要收入来源,也从“保险+期货”试点中拿到了兜底“保障”,不再只是看天吃饭。71岁的汪义君,不用再去桐柏县城奔波,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可以解决身体的小毛病。
帮扶制茶车间
十年来,从一座桥、一条路到一个村支部、一个生产车间,从一台医疗仪器到一个村卫生室,从期货增力到产业振兴,从基础设施到医教托底,从基层组织建设到思想观念转变,定点帮扶桐柏县的十年,郑商所打通了一条期货力量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之路。十年来,郑商所党委坚决扛起定点帮扶政治责任,郑商所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深入桐柏开展调研38人次,统筹谋划、精准指导帮扶工作,选派4名挂职干部,增派6名青年骨干员工到桐柏县基层锻炼。十年来,郑商所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675万元,引进帮扶资金3500万元,推动消费帮扶超过700万元,累计为桐柏县经济社会发展支持资金物资超过1.18亿元。
期货护航,看天吃饭的农民有了新保障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013年,精准扶贫的概念首次提出,郑商所也开始了定点帮扶桐柏县的十年历程。
帮扶制茶车间
作为桐柏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花生是桐柏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现在老百姓种花生有保障,有底气了。”桐柏县毛集镇毛寨村村支书郭长松说。
郭长松所处的毛集镇素有“花生之乡”的美誉,花生种植面积12万余亩,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是当地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
新村部
2021年,花生期货在郑商所上市后,郑商所想农户之所想、解农户之所忧,连续三年与地方财政联合开展花生“保险+期货”试点,投入1900万元助力农户可持续增收,为桐柏县花生产业插上金融“翅膀”。
郭长松也是这一年开始参加花生“保险+期货”试点。2021年,郭长松将种植的50亩花生都投了保,由于当年花生行情变化较大,花生价格下跌较多,郭长松拿到了将近4000元的赔付,期货的力量开始显现在桐柏县的田间地头。
粉坊村
2021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花生“保险+期货”试点中。2023年,郑商所进一步升级花生“保险+期货”试点,在桐柏县开展河南省首个花生“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覆盖当地花生种植面积7万亩,承保现货规模1.54万吨。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理赔阶段,项目总赔付金额预计达到2100余万元,花生种植户将获得每亩300余元的赔付。
“保险+期货”收入保险集“保产量”“保价格”双重保障于一体,既承担了农业生产活动中因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产量损失风险,又能够覆盖因市场供需结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风险。
新建的香菇大棚
毛集镇党委书记安可军表示,花生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郑商所通过花生“保险+期货”试点,实现从保价格到保收入的转变,有效保障了群众收入,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群众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与此同时,郑商所还为当地花生产业发展引入外脑,实施培训项目聘请全国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运用科学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郑商所投入帮扶资金支持毛集镇发展,大大改善毛集镇的基础设施,群众的获得感非常强,对郑商所的认同感也非常强烈。”安可军表示。
产业引领,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
如今在郑商所的帮扶下,吴城镇王湾村不仅发展了茶产业,还留住了大学生。
10年前,王湾村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地为主,如何在保护传统农业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郑商所思考的问题。
2014年,郑商所因地制宜,在当地村民种茶的基础上,积极动员王湾村村民种茶、帮助王湾村村民卖茶、推动王湾村发展茶产业。
“当时种茶的口号是一亩能脱贫,五亩能致富,现在王湾村村民已经人均达到了五亩茶,有效解决了村里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题。”王湾村村支部书记郭进军表示。
之前的王湾村,需要动员群众种茶,现在是群众主动要求种茶,大家的积极性每年都在提高。
十年间,王湾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3800亩左右增加到11000亩,每亩收益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5000元,一条茶产业链逐渐成形。
2020年开始,当地茶叶种植渐成规模化以后,在郑商所及期货行业单位帮扶资金的助力下,王湾村办起了村办企业,建立起茶叶生产车间和茶叶直播间,解决了当地茶农的后顾之忧,逐渐实现茶树有人种、茶叶有人收、品牌叫得响的改变,村里的茶叶生产也从分散化的小作坊走上了集体化的企业生产之路。
10公里外的王宽店村,与王湾村地理条件相似。2022年,在郑商所下属运营公司及期货行业单位90万资金的帮扶下,也建起了制茶车间,助力当地五六百户茶农走上标准化、精细化的茶产业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因势利导建立菌菇大棚。因与泌阳邻近,桐柏县也有种植香菇的历史。
朱庄镇粉坊村就是其中一个,该村已有27年的香菇种植历史,但对于粉坊村的村民而言,2019年以前,香菇的种植并不是件容易事。
“香菇种植需要拌料、蒸料、点种、灭菌等程序,就蒸菌这一个环节,之前都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灭菌灭不好,也出不来香菇。”粉坊村村支部书记叶学俊表示。
小作坊式的种植香菇显然无法有效提升村民收入。在对香菇种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9年,在证监会和郑商所定点帮扶支持下,粉坊村建立菌棒加工车间,实现当地香菇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以此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群众收入。
2020年10月,粉坊村菌棒生产车间正式投产,可以实现200万袋菌棒加工,覆盖点种、灭菌、烘干、冷藏等环节,设施齐全,普通人一袋菌棒只收加工费两毛,作为村集体收入来源,贫困户免费。
新建的香菇大棚
“有了这个车间后,村民的菌棒损失率从20%降到3%,每户的种植规模也提上来了,之前一家最多种两三千袋菌棒就很多了,现在一家能种植三万袋,收入显著提升。”叶学俊表示。近年来,郑商所进一步支持粉坊村利用丘陵地带种植油茶,引进帮扶资金建设了配套基础设施。
2017年以来,郑商所累计引进73家行业公司投入帮扶资金3500万元,支持开展产业帮扶、基础设施等各类帮扶项目214个,充分激发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帮扶资金效益最大化,郑商所统筹推动行业帮扶资源整合运用,聚少成多共同支持特色产业示范帮扶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出安棚镇“十里茶香十里菌”产业带、毛集镇花生“保险+期货”实验基地和光武村冬桃基地、新集乡磨沟村“红绿融合”发展、吴城镇王湾村有机茶园、埠江镇付楼村蔬菜基地、朱庄镇粉坊村油茶基地、月河镇徐寨村“水韵”乡村旅游、固县镇大石坡村桃花源乡村旅游等一批示范典型,形成了行业帮扶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果。
壮大基层组织,“软硬”结合筑牢基层堡垒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年来,郑商所坚持“党建+帮扶”深度融合,多管齐下提升桐柏基层党组织人才“软件”和基础设施“硬件”。
在2015年郑商所援建前,城郊乡北杨庄村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经济不发展,设施不完善。
“2015年之前,村里都没有固定的开会场所,都是在村里的大树底下开会。2015年,郑商所出资帮助北杨庄村修建村支部,有场地后,大家开会的积极性、参会的人数大大增加。”北杨庄村村支书杨清发表示。
硬件的帮扶不止于此。面对北杨庄村的贫困现状,郑商所引入期货行业资金,帮助北杨庄村修路建坝、整治环境,开始基础设施各个方面的改造,并借助北杨庄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援建的卫生室
援建的卫生室
援建的图书馆
援建的医院
援建的妇幼保健院
村支书在茶园
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北杨庄村的村民钱包逐渐鼓起来,村集体也开始有了收入。
硬件补足后,思想也要跟上。在郑商所组织的一遍遍党校学习中、一次次结对交流中,北杨庄村村委班子的思想也开始发生改变。
“之前不知道如何开展好基层党建,出去学习后,观念开始转变,思路有了,办法多了。”杨清发说道。
现在北杨庄村村支部已经被评选为四星支部,村民收入也从人均不足2000元增长到人均18000元。
“我们的发展来之不易,没有郑商所和期货行业单位的帮扶,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么显著的变化。”杨清发表示。
距离城郊乡北杨庄村40几公里外,安棚镇李湾村是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李湾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磊介绍到“过去李湾村的村支部很简陋,设施也不完善。”。2021年,郑商所投入帮扶资金,支持李湾村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后,党员和群众们都非常振奋。郑商所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投入帮扶资金并引入十几家期货行业单位形成帮扶合力,支持李湾村围绕党群服务中心实施了高标准香菇大棚、烘干车间、冷藏车间、灌溉拦河坝、产业道路、电商直播间等相互配套的帮扶项目设施,建设成的香菇基地远近闻名,带动了当地“十里茶香十里菌”产业带的发展。李新磊说:“我们村以前是软弱涣散村,近年来在郑商所的支持下变化特别大,在2023年我县举办的‘桐柏英雄杯’十强村评选中,我们村从全县二百多个村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强村之一,十分的难能可贵!”。
村支部从无到有,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十年间,在桐柏县的16个乡镇中,还有许多个北杨庄村、李湾村这样的基层堡垒在不断巩固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坚强力量。
着眼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十年间,郑商所支持10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及改造提升项目,组织三个下属单位党支部与桐柏贫困村党支部结成“亲家”,向共建村捐助92万元、家电家具等7000余件,支持基层党建阵地及村集体经济发展。
基建惠民、医教托底,搭建乡村振兴“保障网”
2018年,在郑商所的援建下,城郊镇申铺村村医常正铜终于有了一间正规卫生室,不用再在家里接诊。周围的村民也不用身体有点毛病就往县里跑。
71岁的汪义君感触深刻。汪义君说,自己患有多种慢性病,有了村卫生室后,自己不用有点小毛病就往县里跑,方便很多。
桐柏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王诗庆表示,2016年以来,郑商所健康帮扶累计投入资金3204万元,建设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在桐柏县援建1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为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多普勒、B超等医疗设备1500余件,填补了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医疗设备空缺,有效提升了桐柏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由于郑商所的帮助,使得县医院能够开展之前不能开展的手术,乡镇医院可以做简单的化验,目前桐柏县基本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收治能力,基层就诊率大大提升。”王诗庆表示。
教育和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在推动桐柏县医疗事业发展的同时,郑商所持续推动桐柏县教育条件的改善。
2023年,郑商所捐资110万,在桐柏县淮渎完全学校建设爱心书屋。桐柏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勋表示,这不但解决了学生读书难这一难题,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爱心书屋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许建勋介绍到,十年来,郑商所投入资金589万元,援建、修缮了桐柏县3所学校,充分保障了基础教育条件改善。在资助学生方面,郑商所累计支持资金306.1万元,引入帮扶资金近100万元,通过发放爱心包裹、设立新长城自强班、助学奖学金等形式资助贫困学生超过2000人次。
“近年来,为化解因学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郑商所聚焦考入本科院校的脱贫监测户家庭学生重点开展资助,努力实现‘帮助一人,改变全家’。除了援建3所学校外,郑商所投入资金155万元支持15所乡镇学校、1所县级学校建设爱心书屋16个,累计捐赠图书8万册,受益学生超过2万名。”许建勋表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12号阳光大厦306室
电话:010-88388699 传真:010-88388300
邮箱:xx@caaa.cn 邮编: 100044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畜牧业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