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助力甘肃静宁兴果强农

来源:新闻信息部易盛   日期:2025-02-17
 农民日报 记者 侯雅洁

  静宁县德美地缘集团苹果智能分选线上,工人们正在分选。 受访者供图

  新年伊始,甘肃省静宁县新义村的苹果种植户王凡吉便收获了一份“稳稳的幸福”。“去年我投保了2.2亩苹果,自己才缴了156元的保费,结果赔下来1419元,有了‘保险+期货’,收入稳了,种果更有盼头!”王凡吉的感慨,道出了静宁果农的共同心声。

  静宁,这座地处西北的小县城,却有个“第一”的头衔——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近年来,静宁持续推进苹果产业提档升级,苹果种植面积超百万亩,全县产量121.6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静宁老百姓增收致富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生产成本攀升、灾害天气频发、市场波动剧烈,“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静宁以苹果“保险+期货”为抓手,探索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果农共同构建的“风险共担”机制,不仅让农户稳收增收,也让静宁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

“保险+期货”稳收入,果农吃下“定心丸”

  过去,静宁果农最怕两件事:天灾和价跌。

  苹果价格波动大,有时候增产丰收了,却不一定能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格。“果树就是我们的‘铁杆庄稼’,前些年苹果丰收了,价格说跌就跌。”王凡吉回忆道,2017年苹果大丰收,收购价从每斤3元跌到1元,辛苦一年白忙活。

  转折来自苹果期货的上市。2017年,作为全球第一个鲜果期货品种,苹果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成功上市。2018年,静宁县联合郑商所、中投银河帮扶系统内的银河期货,实施全国首批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保价格、稳收入”的金融支农新模式,把静宁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和金融市场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这一模式将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相结合:农户购买价格保险,若市场价低于约定目标价,保险公司赔付差价;而保险公司则与期货公司合作,通过期货市场对冲风险,形成闭环。

  项目的顺利实施给果农吃下了“定心丸”。“这几年来,县里给老百姓上了期货价格保险,咱们也就踏实多了。苹果价格涨了,卖苹果挣钱;价格跌了,也有保障,保险公司会赔付。现在我们不仅靠苹果吃饱了肚子,还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王凡吉说。

  “苹果项目在静宁已经开展七年了,可以说是硕果累累。”静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康介绍,静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是2024年郑商所在甘肃省支持的唯一项目,也是郑商所支持范围内规模第一的县域项目,覆盖了全县18个苹果主产乡镇238个村的20119户果农,投保面积5.56万亩,投保数量6.67万吨,保障金额5.11亿元。项目总保费2000万元,实现赔付3523.74万元,赔付率176.19%。算下来,农户每亩自缴保费72元,最终获得赔付633.55元,保障效果很好。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支农的作用,在郑商所的支持下,银河期货持续扩大苹果“保险+期货”保障覆盖面积,并联合县政府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了“新植建园阶段产业奖补保产业开发、种植生产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自然灾害、上市销售阶段期货价格保险促产业增收”的全产业链风险防范保障体系,进一步为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期货助力标准化,产业升级显成效

  金融工具不仅是产业风险管理的“稳定器”,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过去,由于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苹果现货贸易环节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流程和定价准则,产区和销区之间信息不对称,“一地一价”“看人定价”现象普遍,果农在议价中常处于弱势地位。

  苹果期货的上市为苹果市场提供了价格发现机制,让苹果价格更加透明,也让果农有了议价权。对此静宁县甘沟镇杨咀村果农樊森深有体会:“以前苹果摘下来直接卖,碰到多少就卖多少,价钱由果商和代办说了算。现在苹果下树后多看看期货价格,再跟客商谈价格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有底了。”

  此外,期货交割标准的推行,促使产业链在种植、分选、储藏、销售等环节提高标准化水平。

  走进德美地缘苹果期货交割仓库,一颗颗红苹果“列队穿梭”在现代化的苹果智能分选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2018年苹果期货上市之初,德美地缘集团冷链物流产业园综合冷库就被郑商所指定为苹果期货交割库。

  成为苹果期货交割库后,德美地缘集团率先引进苹果光电分选线,搭建起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参照苹果期货质量标准对果农苹果进行收购,不仅大幅提升了果品质量标准,还带动了周边地区企业来静宁采购、选果,促进了当地仓储、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如今,静宁县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果品集散中心,静宁苹果价格成了甘肃苹果价格的风向标。

  随着期货标准化分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按照期货交割标准种苹果”在静宁成为广泛共识。静宁苹果现货市场更加重视标准化分选分级,种植端也更加重视提高种植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目前,静宁已建成绿色果品认证基地50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基地1万亩和出口基地18.4万亩,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75%。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集约发展的现代果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

延链补链强链,小苹果书写大产业

  将小苹果发展成大产业,完善的产业体系必不可少。

  静宁农村人口占比较大,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超过8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静宁苹果产业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也曾存在短板,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掣肘。

  近年来,静宁县着力提高苹果附加值,不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做好产业增值大文章,推动苹果产业由单一化向现代化、生态化、集聚化发展。

  走进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色泽鲜艳的苹果,经过清洗、分拣、去皮、去核、分瓣、切片、烘干等工序,变成苹果脆片、苹果干、苹果果脯、苹果汁、苹果醋等产品。“2024年,公司共收购鲜果8000多吨,目前加工鲜果2000多吨。2条生产线总产量3000吨,总产值可达4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何鹏虎介绍。

  随着苹果期货功能的发挥和“保险+期货”项目的深入推进,在静宁,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参考期货标准,大力发展基地化苹果种植和果汁果醋、苹果脆片等上下游产业,推进“静宁苹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稳定了“一业主导、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七年深耕,“保险+期货”在静宁结出硕果:农户收入稳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了,静宁苹果的品牌更响了。2024年,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70.09亿元。全县苹果出口基地扩至18.4万亩,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

  静宁的探索并未止步于苹果产业。依托苹果“保险+期货”模式打下的良好基础,静宁县先后开展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牛产业保险项目、蛋鸡产业链保险项目等多个“保险+期货”项目,以及国内首创的政策性场外期权的探索,全面服务静宁县“南果北牛”的农业布局和“静宁烧鸡”等特色产业的保价稳供。

  站在黄土高原上眺望,连片的果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静宁苹果“保险+期货”模式的探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期货力量”和“金融智慧”,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分答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12号阳光大厦306室

电话:010-88388699     传真:010-88388300

邮箱:xx@caaa.cn   邮编: 100044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畜牧业协会 版权所有